您的位置:首页 >旅游 > 正文

广东:公共文化+旅游 “诗和远方”更美好

在景区里欣赏交响乐,到最美文化空间游玩打卡,在酒店的粤书吧里看一本好书……近年来,广东坚持改革创新、提质增效,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如今,越来越多南粤特色、国际水平的地标性文化设施成为主客共享“旅游目的地”,公共文化设施嵌入旅游景区、商圈、乡村和社区成“文化微地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两中心融合”发展深入推进,“诗和远方”更美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文化场馆成打卡地标


【资料图】

“不仅能欣赏文化之美,还能体验建筑之美、园林之美。”这是不少游客参观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后的心声。

“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依托壮丽的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和海珠湖水系景观,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富有岭南生态特色、文化底蕴,成了市民游客心中的“必打卡地标”。

“今年1月,新馆开馆试运行。截至6月30日,全馆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043场次,累计接待市民游客约44.3万人次。”广州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牟辽川介绍,今年4月底,广州市文化馆发布了《广州市文化馆高品质发展规划(2023—2025年)》,其中,包括了文旅深度融合行动计划。“目前,新馆正在争创4A级旅游景区。下一步,我们还将联合海珠湖公园、海珠湿地,积极推动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品质发展。新馆也会积极参与城市文旅项目服务,加强跨行业文旅合作。”

站在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畔仰望,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广东美术馆依次排列,建筑高度呈30米至80米叠级而上,3个满载艺术的方形宝盒层叠铸就时代文化巨轮,以腾跃飞扬的形态塑造了滨水开放的大型公共空间,风采煞是迷人。由三馆共同构成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预计于今年下半年竣工,让市民游客满怀期待。

“近年来,广东聚力打造了一批体现广东特色、具有国际水平的地标性文化设施。”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70多个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正在推进。其中,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中山纪念图书馆已经落成开放,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东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市美术馆新馆已完成主体建设,广东粤剧艺术中心、广东人民艺术中心、深圳歌剧院、湛江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正在积极推动。未来,这些文化场所都有望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打卡地。

文化设施进旅游景区

打造粤书吧、粤文坊等文化“微地标”,建成深圳市盐田区智慧书房、佛山读书驿站等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近年来,广东注重细抓文化“微地标”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嵌入旅游景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新期待。

行走在深圳市盐田区的山海之间,造型似古堡的中英街图书馆、与大梅沙水上运动中心风格协调的听海图书馆、如海上守望者的灯塔图书馆等10座造型别致的智慧书房,犹如镶嵌在盐田青山碧海间的一颗颗明珠。

“我们把智慧书房有机嵌入深圳八景,形成游、学一体的盐田式文化和旅游协同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深圳市盐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彭洁介绍,盐田正积极探索超大城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盐田实践”,因地制宜在旅游景区、滨海栈道、沙滩河岸、公园绿地等建设10家智慧书房,汲取盐田区“海、港、城、街”地域特色,打造具有城市美学的文化地标。

去年年底,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2022年广东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案例。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外观布局设计优美、服务理念创新,集休闲阅读、艺术活动、文化沙龙、创意生活、轻食餐饮等功能于一体,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观游览。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省共建成新型阅读空间2000多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下一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创新文旅资源供给与服务方式。

“两中心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2020年起,广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两中心融合”)试点工作,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目前,全省已完成334个村级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融合试点建设。

“‘两中心融合’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功能服务提质增效方面,进行了有温度、接地气的创新与尝试。”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试点工作中,广东各地将“两中心融合”选点于交通相对便利、人流量较大、较为显著的位置,通过设施、功能、服务和人员的完善与整合,优先利用村祠堂、村史馆、文化旅游景点等人流集聚区域建设。一方面,可以将其建设成为小型的交通集散和咨询中心,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公共交通和信息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可以以社会化参与的方式赋予中心旅游属性,在提升乡村旅游人气的同时,增加信息咨询、民俗民风展示、土特产销售、民宿和餐饮预订等文化旅游服务功能。

佛山市在“两中心融合”建设中,因材施策,将水乡文化、祠堂文化、粤剧文化等资源优势转化为试点建设特色化品牌,形成了“一中心一特点”的发展局面。如禅城区南风古灶试点充分整合景区内文化创意类、非遗类工作室及培训机构,开展具有“陶文化+岭南文化+非遗”特色的小型公益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百姓生活之中。

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则依托南社明清古村落4A级旅游景区,以岭南风格为主,将古色古香的腰檐、窗花、墙面融入中心建设,充分展示古村落风景区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两中心融合”试点建设,是广东依托现有庞大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融入旅游公共服务功能的创新尝试。此项工作一开始便与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了有机衔接。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两中心融合”建设工作必将大有可为。

标签: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