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旅游 > 正文

饶平大城所:潮汕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所城

落日余晖洒向潮州饶平所城镇大城所。日暮时分,放学的学生走在三街六巷中,居民穿过古老的城门回到大城所,有人提着水桶到已经磨出绳槽的六孔井打水……如今的大城所是一个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社区,人们在这里居住生活,宁静而日常,600多年前的硝烟与战火隔着时空已经远去。

饶平大城所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全称“潮州府饶邑大城守御千户所”,位于闽粤交界的东里半岛上,是明清时期广东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基地之一,是潮汕地区如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所城。

海上来的盗贼

敌台位于城墙四角,是城墙外凸出墙体部分用以三面防敌的建筑。“敌人来了在这里就可以提前看到,不会有视线遮挡。”当地文史研究者刘敬生指着远处说。

大城所有着区别于潮汕多数自然村落的布局:鸟瞰大城所,四四方方,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至今保存完好,三街六巷格局清晰,城外有城池,城墙内外两面均用条石砌成,四角建敌台,用以瞭望和重点防御。

为何要建这样一座所城?

“(洪武)二十七年七月甲戌,始命广东备倭命安陆侯吴全等率致仕武官往广东,训练沿海卫所官军,以备倭寇。”这是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发布的命令。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陈春声认为,这是一个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位于韩江、榕江交汇处的“蓬州守御千户所”和位于练江出海口的“海门守御千户所”在这一年迁建,“靖海守御千户所”和“大城守御千户所”在这一年建立。

官方通知中将抵御倭寇作为建卫所的原因,大城所的建立,也与当时潮州的倭寇与海盗活动频繁直接相关。

由西至东,广东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交通便利、商贸发达,而明初日本社会动乱造成大批倭寇产生,屡屡骚扰东南沿海;海禁政策使得本国大量民众被“逼良为盗,福建漳、泉两地和潮州本地尤甚”。潮州府作为广东的东南门户,“负山带海,川原饶沃亦东南之雄郡也”,成为倭寇和海盗眼中的肥肉。根据历史学学者崔文超统计,明代倭寇在广东活动共116次,在潮州府便有40次;海盗活动93次,在潮州府便有27次。

大城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所处的位置在东里半岛,控扼着由闽入粤的陆路及海道,是潮州府的海防前哨,四个沿海卫所中最东边的那一个。

饶平县大城所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陈焕群认为,大城所选址与其军事战略地位相关。从地理位置上看,海门、蓬州、靖海3个千户所集中在韩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而闽粤水陆交界地带,在福建一侧有玄钟千户所,广东一侧仅有洪武三年(1370年)设立的黄冈巡检司,为军事力量薄弱的地区,成为倭寇、海盗的登陆点与理想巢穴。东里半岛,北与福建省仅一线之隔,南端的柘林寨与南澳岛隔海相望,相距14.8千米。南澳岛外面就是外洋。在以帆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柘林与南澳之间的水道是江浙闽台船只南下广东的必经之路。

“这是猫跳巷,因为巷子窄,猫都能跳得过去,所以叫作猫跳巷。”刘敬生介绍着大城所内三街六巷的名称和由来。

狭窄的猫跳巷曾经成为瓮中捉鳖的“瓮”。隆庆二年(1568年)二月,漳州诏安人曾一本勾结倭寇,纠集3000余众向大城所发起进攻,意欲踏平大城所城,摧毁潮州府的海防前哨。当时守大城所的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部将王凤山。当曾一本的先头部队抵达所城东门时,王凤山披铠甲跨神驹,率小股军士出城迎战,战了几个回合,便佯装抵挡不住溃退入城,倭寇紧追不舍,追入城内,这时卫军立即关闭城门,伏兵齐出击,将敌军全部赶入七曲巷和猫跳巷,即用柴草封锁两边巷口,并点火燃烧。早已埋伏在巷道两侧房舍的墙头和屋面上的军士朝敌军洒下石灰粉,投下砂雷炸炮,对敌军形成夹击之势。

曾一本是当时漳、潮海盗横行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向潮州请降,但不久就又开始反叛,抓走澄海知县,焚杀潮郡百姓。在大城所的这一战,曾一本丢盔弃甲,率部落荒而逃。

仅《东里志》中记载的倭寇、海盗直接入侵大城所城就有6次,若包括发生在周围海疆的战斗则有20多次。大城所的历史上涌现了总兵郭大成,游击黑孟阳,参将张元勋、王凤山、王如龙,千户于瑛,百户顾实等英勇杀敌的爱国将领以及为国捐躯的千户夏琏、士舍王真、保长陈天佑等本地乡勇。大城所在饶平海防线上是继黄冈城之后第二个创立的城堡,级别最高、驻兵最多、军事配备最强,成为饶平沿海抗击倭寇、海盗联防的指挥中心,众多抗倭名将如戚继光、俞大猷、张元勋、郭大成等曾在大城所及周边沿海杀倭平敌。

大城所城垣于2007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大城所四门尚在,东西城垣尤为完整。城垣是防御建筑,大城所的历史,是在战斗与守卫中开始的。

所城边的居民

建立沿海卫所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对付倭寇和海盗,但“海盗”不一定来自海上。

如今登上饶平大城所城墙东南角上的敌台,目之所及是农田与阡陌,大海则在数公里外的东南面。

大城所所处的东里半岛控扼海陆要道,但在东里半岛,有着众多比大城所距离海岸线更近的村庄,大城所处于东里半岛的腹地,村落散落在大城所的周边。

嘉靖年间,饶平知县罗胤凯曾写《议地方》一文上书,认为大城所选址不妥。“朝廷储养军士设御所于海滨者,无非为备御故也。今观水寨置之泊所,其去大金门百有余里。而大城一所,有深居腹里,名虽备倭,实则虚糜粮食。”之后饶平县令徐梓也提出奏议:“大城乃在岭之下,东有大埕,西有大港,南有柘林、上下湾、下岱、神前、岭后诸村,市面环居,隐处内地去柘林十里之遥,海寇登岸劫掠尚不知闻,是何益于有无之设也。”

但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杨培娜认为,设立大城所,名为备倭,实则亦有监视濒海地区众多不驯之徒的意味。

东里半岛土地资源贫瘠,但有着明清时期潮州最大的盐场小江场,当地生计主要依赖渔盐之利。明初,朱元璋为了杜绝边患,以重国防,一反前代措施实行海禁政策。

“嘉靖八年(1529年)旱,民大饥,斗米价银二钱。是年柘林乡民吴大与弟吴三,因鼠窃事,聚众倡乱,驾舟十余艘,杀惠潮居民”“嘉靖元年(1522年),吴清(柘林人)入海为盗”“万历元年(1573年)冬,海上武装集团首领林凤(饶平人)进攻柘林等地”……

海禁政策无法杜绝海上商贸活动,海商与海盗,良民与敌寇,区别就在一瞬间。《东里志》记载:“宣德元年(1426年),倭夷犯上里……通事刘秀勾引倭舟入泊于港湾,威召各村各里之保长,赴舟领货,名曰‘放苏’,邻村皆靡然从之。遂以肆掠,大城所危如累卵。”

杨培娜表示,通事刘秀通番引倭,在当时海禁的背景下是违法的,但对这些拥有长久的海上活动传统的人们而言,这更像是他们追逐利益的日常惯习。这种民盗难分、甚至民盗“合一”的情势,一直持续到明末。

在大城所设立前三年,东里当地还发生过土豪拥立伪太子的事件。陈春声认为,该事变反映出大城千户所设立之时东里地方仍是土豪拥有很大影响力的社会,土豪拥立伪太子后,尚能号召诸乡邻,且得到了响应。

大城所的东门又名朝阳门,“朝阳”二字象征着吉祥、富贵,故古代官员升迁往来,必在朝阳门迎送,百姓嫁女娶媳也必经此门,距东城门七八百米处就是昔年的东门港,时有小船通行。如今的朝阳门两侧被古榕树盘踞,榕树根深叶茂,居民在门下往来。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的一场动乱中,朝阳门是所城周边百姓求生的指望。

史载:“洪武三十一年,倭夷寇东里。大城所原设以备倭也,至是倭掠东里,百姓皆趋避城内。东门百户顾实开门纳之,民免于难。其西、南、北三门百户韩、马、谢皆闭门不纳,遇害甚众。”

“防御千户所”,即其对倭寇入侵的主要功能是守御而不是进攻。陈春声认为,从实际的作战经验看,这些千户所在倭寇来犯时最起作用的做法是利用其城墙和兵力,为所城周围四乡的百姓提供一个庇护所。《东里志》所记载明代多次倭寇、海盗来犯事大城所官军基本上处于守势且有多次城池被攻陷的记录。正因为如此,大城所建于相对内陆的地方可能更能发挥有事时收容周围逃难百姓的作用。

大城所的西门是大港、港口、南任等村落到所内、大埕、福建必经之门,也是东里半岛官军及居民前往汾水关、黄冈城乃至潮州府城必经之地。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半岛经济的发展,在大城所西门内,已经形成一个相当兴盛的集市,大城所成为整个东界半岛日常贸易和货物转运的中心。《东里志·坊市》中记载:大城所仓前市,行者挑贩鱼鲜瓜果,居者聚收布匹麻铁杂货等物。东里家用食物,皆贸易于此。

陈焕群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城与周围村落在长期的交融中,存在着人员的双向流动。如前所述,所城创设之初是兵城,居住在城里的是官军和家属。后来,随着城里军户人口的增加,多余的军舍余丁可以附籍地方,这些人可以在所城附近购置田产,可以从事各种行业,也可以跟民户一样在有司纳粮当差。另一方面,居住在城里的人员身份也逐渐变得复杂起来。尤其是到了嘉靖年间,所城周围村落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开始在城内买地建屋、修建书馆。

东里来的秀才

“欲知朝内事,需问东里人。”东里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句俗语,以表示东里地区人文兴盛,多有学子登科入仕。

东里地区如何从民盗不分的“难治之地”变为人文兴盛的所在?大城所的居民又如何从士兵变为乡绅?

杨培娜认为,明初沿海卫所被作为濒海地区备倭、防寇的驻防堡垒设立,但随着与在地社会各色人群互动,军事色彩日益淡化,出现了民居化趋势,在明中后期逐渐形成了以卫所城池为中心的社会网络,具备为各种身份的人群提供土地、市场、功名等资源的可能性。

大城所如今西南角的松鹤庵原名为观音堂,日常香火不断。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生员林芳奋、陈守化、周文翰希望将观音堂所在地改造为书堂。一则关于观音堂的记录证实了周边居民对大城所的渗透。“据呈,淫祠理应拆毁,但地原为陈乡官所买,林芳奋等呈为欲造书馆,未审彼肯与否。仰县查勘,如无违碍,许造书堂。”

林芳奋、陈守化、周文翰是周边村落的灶户,即是以煮盐为业的人户,而陈乡官则是所城外磁窑村解元陈珖。杨培娜表示,这提示我们,明代中期,入居所城的人可以是周围村落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他们可以在所城内买地、建屋、聚会。城里城外的界限被打破了,所城作为王朝军事堡垒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明代中后期,潮州在兴学上大有成效,科举录取名额大幅增长。1506年至1551年,朝廷一共举行15次会试,潮州府有45人考中进士,约占广东进士总数的24%,其中嘉靖十一年(1532年)有状元林大钦,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广东进士10人,潮州得其七。

东里半岛的士大夫力量也同步崛起。据杨培娜统计,自成化十四年(1478年)饶平置县后,有明一代,共有举人108人、进士14人,东里地区有举人37人,占全县34%强,进士7人,占了全县一半。其中又以上里、大埕,也就是半岛的东部地区最盛,共有20名举人、5名进士,还有大批的生员。苏信、陈珖、周用、张存诚、陈天资、黄锦等,即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从进士题名录和现存族谱看来,他们的户籍均为“灶籍”。

灶户通过入学、科举和仕进成为在地方有影响力的士大夫,而后介入东里的地方事务,建设宗族,传播礼教。对于明中后期的东里半岛而言,大城所已成为文教、经济的重要场所。

大城所西北隅的城隍庙是潮汕地区较有影响力的城隍庙,始建于明代。城隍爷是百姓心中的阴间守护神,顾实创城及卫民有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和百姓的拥戴,被奉为东里地区的城隍神。

嘉靖时期统治腐败,武备废弛,倭患尤其严重,东里半岛的居民被认为“从倭过半”。万历年间,以陈天资为代表的地方士绅努力重塑东里地方形象,重建地方礼仪,重要的措施便是强化城隍信仰。以城隍为中心的社祭、厉祭仪式被高度重视,在关于“厉祭”仪式的记载中,陈天资不厌其烦地把整个仪式中需要使用的祭文、祝文长篇抄下,并把祭文、祝文中涉及的具体乡都里图填写进去。

“城隍庙是我们这边最大的庙,守护一方百姓。”刘敬生表示,至今城隍庙在东里人心中仍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潮州府城牌坊街上的宗伯学士坊纪念的是所城人黄锦。黄锦的祖父原为所城外的东里百姓,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从海上登陆袭扰东里,黄家深受其害,为保存实力,避到大城所(今所城城内),并发动和率领乡民奋力抗击倭寇。黄锦勤勉好学,先是考中举人,之后登壬戌科进士,是东里走出的士人代表。归隐家乡后定居府城,专心致志于诗文经史和家乡文史的研究和传播。

陈天资一生留心文献,归里后,有感“东里在潮郡,虽僻处一隅,而其间疆域之延袤,山川之灵毓,人文之宣朗,国赋之萃聚,科目贤才辈出……”,认为“典籍之存没,关系于世道亦大矣,欲信今传后,媲俗章美,非志不可也”。于是,约下湾吴少松教授相与采辑旧闻,搜罗遗逸,“探崖谷以寻幽,步海堧而追胜,求文翰于世家,询传闻于故老”,专心编纂成《东里志》。

从军户、灶户到士人,大城所的居民身份不断变化。杨培娜认为,大城所所在的东里半岛上,一批新兴的“灶籍”士大夫在地方事务上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主动权,“明代中期以后,潮州地方上盗寇动荡与文化兴盛并存”。

这里既有敢于铤而走险的亡命之徒,也有重视礼教宣化的士人学子,他们在大城所会面,矛盾与冲突下,是潮州文化中海洋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对撞与共处。

■观察

大城所须找到新的方向

大衙古校场位于大城所的中间位置,这一片空阔的地带往日是士兵训练的场所,如今搭起了戏台,戏台的四面画着抗倭的壁画,讲述着大城所的历史。戏台前是大城所内居民休闲活动的地方。

入清以后,随着海禁的解除,海氛日靖,大城所城军事功能日退,而逐渐丧失兵城的意义。雍正九年(1731年)被撤并,原军户人口归饶平县管理,都改为民籍,完全成了普通百姓,所城也就变成了地方聚落,遂发展为沿海渔盐重镇。其时,各地的商人、手工业者及周边村落的居民陆续迁居城内。城内原有36个姓氏,现在还有23姓。

当炮火声渐渐远去,大城所也必须思考它之后的方向。

大城所现在约有2190户,户籍人口7650人,但大部分劳动力外出经商或打工,并在异地或城外另有房产,实际上已迁出古城居住了,尚住在城内的人口约3000人,且不少是留守老人和儿童。

2021年,潮州市饶平县所城镇大城所村入选第七批广东省古村落名单。但相比龙湖古寨等古村落,大城所的知名度和旅游业发展程度都大大不足。

陈焕群认为,大城所至今保存较为完整,是弥足珍贵的明代海防遗存。由于缺乏进一步研究和宣传,社会公众在对其认知上出现诸多谬误,如将“大城所城”误称为“大埕所城”,将“明城”说成“清城”,贬低了文物价值等等。研究大城所城的历史和文化,对明清潮州经济社会发展史的研究以及沿海抵御倭寇、海盗史的研究都有一定参考价值;对明清粤东居民迁徙史及民俗传承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促进潮州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大城所城,获得第一手资料,也能为地方政府保护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参考。

大城所内有古街巷23条,古护城河相关景点4处、古井42处、古树8处,也有古校场、古驿站等重要的历史场景,更有多处庙宇、祠堂。民俗活动则有农历五月游旱龙、正月初四看平安戏等。

刘敬生自豪地表示,要看完大城所的景点一天都不够。但漫步在大城所内,少有景点标识和游客接待中心等相关服务设施,若无人带领,多数外来游客仍会一头雾水,不知大城所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底蕴。

大城所在动乱的背景下诞生,之后本地居民将其发展,使得人文兴盛、商贸繁荣,如今,大城所人必须找到它在新时期的新方向。

标签:

热门资讯

资讯播报